我所理解的国际化业务

起初我觉得一个互联网产品做国际化是前端换壳的操作,可能比做翻译的说法要好一点,但是后来我认识到并不是这样。

一个互联网产品做国际化,根本不是把界面上的字,全部换成英文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类型的用户,这些用户说着不同的语言,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,不同的种族,肤色,信仰,文化。。不同的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,营销渠道,法律,运营方式。 国际化事实上是尝试将旧有的业务模型,带入新的国家,新的市场,去进化,迭代,适应,培育出新的业务模型。

如果不计成本的考虑,我们应当为每一个国家提供完全定制的一套东西,当然,这个是不现实的。从可操作的角度而言,国际化,功能上是要做一个以供更多人使用的通用版本,这个版本一般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并搭载语言包,采用通用的适应不同语言长度和方向的布局,采用不会引起宗教文化政治冲突的符号,采用符合标准的通用的本能的交互原型和概念体系进行设计。使用国际通用的支付体系,邮件订阅体系,最严格的法律法规。 以这个版本试水全球市场,获取和分析用户数据,再根据不同大区的特点进行迭代和改良,针对不同地区,构建统一架构的但是内容多样化的营销内容承载系统,正如大树分叉一般,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机遇产生不同的产品。而国际化的第一个版本,就好比是这颗大树的树干。我在酷家乐国际化组做的事情,就是在build这颗日后有望成为苍天大树的小树苗。

设计

目前两大移动平台的设计规范都很好的考虑了国际化设计的需求。这为设计提供了很多参考。比如material design是如何解决rtl的问题。当然,我们实际目前上并不考虑阿拉伯语这种需求。对于布局而言,就是留足宽度防止溢出的问题。其实都很好办。在我看来,比较难办的主要是,图标的调整,翻译,文案,这些。脑子里有一个概念,这个概念如何转化成为一个国际化的symbol,难。 每一句话,如何更正确更自然的翻译,真是需要反复琢磨的事情。文案,主视觉,品牌,那更是需要反复尝试和推敲。我认为这也是设计的一部分。
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问题,比如在俄文中大小写能够改变单词的语义,又比如看似提升了体验采用了模版化表述,但是却降低了国际化的能力。

在设计上贡献不多,不过我日常倒是喜欢观察我司专业的国际化设计师们是如何工作。她们看什么网站,平时聊些什么,如何做设计。不得不说,很多方面的确是比我要优秀和成熟的多。不过我想,虽然方法上的实践可能机会不会太多了,但视野上,品味上的东西,终归需要长期积累的。或许未来某天我又专职做设计,这些经验和参考都能大有裨益。

实现

前期主要在做的国际站部分主要涉及设计师工作台。主要就是做做页面,没有接触学习到太多新的东西,反而被一些不必要的复杂度所困扰。我觉得还是很遗憾。 客观上来讲,前端研发资源实在不足,自我换组以后,情况并没有太大改观。不过我业余对vue和react的国际化框架看过一些。主要就是做语言包,做字典,模版里写引用,静态编译成多个版本分别部署。当然理论上也能做成动态的,至少翻译上是如此。一些i18n的框架甚至能将模版和组件做进语言包里,这个就有点高端了,能够解决一些超过翻译领域的问题。

其实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实践埋点啊,收用户数据啊,ab test啊这些。我以前自己发明了所谓的数据驱动设计,现在有了绝好的实践学习机会,但是没有搞。

公司战略

国际化业务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,国内的saas业务在到达天花板之前我们迫切需要拓展出新的业务模型。在这条产品线推进的过程中,有时感受到其他人对国际化的种种误解的轻视。有时候甚至我自己也怀疑国际化的重要性。比如一种想法是国际化是公司的一场赌注,看看国际市场有没有机会,能不能破局。毕竟围观其它互联网产品的出海,有成功。也有失败。无论大佬们怎么考虑这件事情,我认为国际化是互联网产品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,既然立志做最好的家装设计工具,这是必要的一步。更何况国际化对原有codebase和架构的优化,对设计产品运营思维上的变革,对新技术的试水,也能反哺为国内的服务体系,非常需要长期推进下去。

我们的国际站即将上线,www.coohom.com, 顺便在这里推广一波。